-
- 地址:北京市朝阳区曙光西里甲5号院19号楼
- 电话:010-58356984
- 邮编:100028
- 传真:010-58356979
从航空萌新,到科研骨干。在科技之路策马扬鞭,以敏锐视角洞察风向。以创新之翼,攻克关键技术。
“主动学习”是他创新的开始,“打破常规”是他创新的“武器”,“庖丁解牛”是他攻克难关的“秘诀”。他是中国易游(中国)
集团千山前沿电子技术的无畏“探索家”於正超。回望与千山共同成长的6年,於正超在平凡中创造不凡。用更专业的技术做精产品
“航空电子无小事,每一个微小的错误都可能影响飞行安全。”於正超常常和团队成员们说。无论是多微小的差异,他们都会开展地毯式排查,从硬件连接到软件算法,逐项分析每一个环节。
2022年,於正超接到用户提出的某产品开发需求。当时该技术在公司处于空白,於正超迅速组建了一支攻关团队,与用户沟通具体需求。
“需求是山,如何基于现有技术大胆创新,实现用户需要永远是我们科研人员的第一命题。”他说道。梳理完需求后,於正超与团队一起围绕新型架构的实时系统、环境适配和可靠性验证等多方面开展研究。
翟宇鹏主攻底层驱动和实时系统,张杰负责环境适配与可靠性验证。他们驻扎试验室,调试、分析、写报告,为完善一种设计方案,进行无数次试验验证。他们反复试验验证,在毫厘之间寻找最优解。
经过努力,团队提前一个月完成了用户需求。期间,於正超为了提高用户的人机交互便捷性,主动“加码”,想用户之所想,优化操作系统响应速度,将用户未言明的深层需求融入设计,为用户提供了更好的使用体验。
在技术挑战中打破“不可能”
某日,产品进入调试最后阶段,但一个棘手的问题摆在项目团队之间,在现有条件下,数据下载速度极限值仅达到了用户期望的80%。
“基于现有硬件,可以采用新架构操作系统”,於正超坚毅的眼睛,透着如他名字一般的坚毅与沉稳。这个看似简单的决策背后,意味着技术负责人要对整个软件框架进行重构。
为啃下这块“硬骨头”,於正超将任务分解为具体目标。从文件系统与设备功能的适配,到重写算法,每解决一个问题,就要查阅几十份文献资料;每确定一种架构模式,都要经过无数次试验验证。每当完成一个模块的功能开发,他都会在关键节点处标记“红勾”。
“他经常和我们说,真正的技术突破从来都不是终点,而是一个新的起点。”项目团队成员王玺说道。
面对架构重构的巨大难度和试验中接二连三的失败,他与大家一起扎根试验室。王玺回忆道,从那晚开始,试验室俨然成了团队成员的“战场”。
经过20多天的奋战,在新架构的操作系统支撑下,团队成员将数据下载速度提升,达到了用户需求的1.3倍,缩短了用户下载数据的时间,获得用户认可。在庆祝之余,他还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进行梳理总结,形成了一份“工作指引”,方便团队成员交流学习。
於正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“关键时刻冲得上去、危难关头豁得出来”的精神,在技术挑战中打破各种“不可能”。
用高性能的产品设计赢得市场
2024年底,产品竞标项目拉开帷幕,用户对产品存储功能和经济性提出了高要求。
在公司领导推动下,於正超组建攻关团队,硬件工程师王冰鑫负责深入研究架构特性,软件工程师丛利鹏专注存储驱动的开发与优化。为满足用户需求,他提出了一种更低成本、大容量的存储架构。虽然项目团队之前对此略有研究,但未曾应用到实际产品中,大家内心都充满忐忑。
“我们要用更低成本、更高性能的产品去赢得市场。”於正超说道。在确定了设计方案后,项目团队成员基于新的存储架构,开展系统联调。但数据延时、读写等问题接连出现,在查阅多方资料后,他果断从硬件模块排查问题根源,同时重构数据处理算法。
经过反复试验与优化,团队终于找到了完美的解决方案,通过硬件与软件算法迭代的“组合拳”,成功提高了数据的读写速度。
“技术攻关就像登山,看得见的山顶永远不是终点。”这次项目竞标相比传统存储架构方案,节省了约50%的经济成本,这一优势,使产品在评审中脱颖而出。